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北芯生命采用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成为该标准重启后第二家上会企业。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9000万股,拟募集资金9.52亿元,投向产业化基地建设、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七年长跑,三度闯关
北芯生命的上市历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三幕剧”。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主攻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及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
2021年,北芯生命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然而由于“商业化不及预期、营收增长缓慢”等原因,首次IPO在6个月后宣告失效。
转战内地资本市场成为新选择。2022年10月,北芯生命与中金公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2023年3月,公司正式递交科创板招股书,计划募资12.74亿元。但此次尝试同样未能成功。
直至2025年3月31日,北芯生命更新科创板招股书,并于7月11日发布上会稿,终于迎来7月18日的上会审议机会。
资本裹挟,对赌倒计时
北芯生命的上市紧迫性源于一份高悬的对赌协议。成立至今,公司累计完成七轮融资,募资超10亿元。投资方阵容星光熠熠,包括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国投创合等知名机构。
资本狂欢背后暗藏严苛条款:根据协议,若2024年12月31日前未能成功上市,北芯生命需以年化12%的复利回购投资者股份,总成本可能超过10亿元。
虽然提交上市申请可暂时解除对赌条款,但若IPO失败,创始人宋亮将面临巨额回购压力。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为-7.36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对赌协议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北芯生命在IPO赛道上狂奔。资本方挥舞着年化12%的复利“小皮鞭”,公司若不能如期上市,10亿元回购压力足以让账本“失血休克”。
业务困局,盈利迷途
招股书勾勒出北芯生命的商业化困境。2020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营收6.46亿元,亏损却高达10亿元。尽管2024年净亏损收窄至5373万元,但造血能力依然脆弱。
公司两大核心产品表现分化:
FFR系统销售收入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8058万元降至2024年的7745万元。该产品虽在2021年占据30.6%的国内市场份额,但面临乐普医疗等国产竞品加速入场的压力。
IVUS系统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销售收入达2.17亿元,占比升至68.62%6。但集采政策如一把双刃剑:2023年纳入省际联盟集采后,销量翻3倍,单价却从6497元暴跌58.5%至2696元。
研发投入呈现令人担忧的趋势: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32亿元、1.31亿元和1.01亿元,研发费用率从154.95%降至35.65%。2024年销售费用(1.10亿元)甚至超过研发费用,形成“轻研发、重营销”的倒挂局面。
合规疑云,争议缠身
北芯生命的上市路上还散布着多颗合规“暗雷”。销售费用真实性首当其冲:2021-2023年,公司会议推广费占营收10.73%-27.07%,远超同行3.53%-8.81%的水平。
更令人疑虑的是,推广合作方“众智(北京)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2023年参保人数为0,此前也不超过4人。这一异常数据引发市场对其虚构费用或商业贿赂的质疑。
股权激励问题同样引发争议。2021-2024年,公司累计股权激励费用高达5.78亿元,同期亏损10亿元。2021年,实控人宋亮以每股1元认购股份,而同期机构增资价却高达1286.62元/股,差价悬殊引发代持嫌疑。
监管机构在问询环节已要求说明宋亮认购是否存在变相代持。此外,公司历次融资同股不同价现象频现,进一步加剧了合规风险。
科创板第五套,最后的希望?
此次北芯生命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冲击上市,成为该标准重启后的第二家上会企业。这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且“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
对北芯生命而言,技术优势是其核心筹码。公司拥有185项境内外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6项。核心产品FFR系统被国家药监局评价为“国际领先、国内首创”,IVUS系统则是中国首个自主创新60MHz高清高速国产产品。
市场前景同样提供想象空间。2023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达163.6万例,预计2030年将增至430万例。冠状动脉功能学和影像学的渗透率提升,将直接推高核心产品的使用量。
但风险并未消散。公司在研产品存在较大不确定性——8个在研产品中5个处于早期阶段,预计2025年后才能获批,短期内难成收入支柱。
北芯生命的第三次IPO冲刺,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关于价值与风险的严苛评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虽为未盈利的创新企业开启了一扇门,但其“高估值预期”与“硬核技术市场空间”的双重要求,对北芯生命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后续进展,医疗器械创新网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