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启动,紧盯医院的“钱袋子”和“家底子”。
01
多地启动审计行动
对高值耗材、医疗设备全流程审计
近日,安徽、湖北、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审计部门披露了针对公立医院的审计情况,揭示出医院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7月15日,安徽省芜湖市审计局公布,近日芜湖市镜湖区审计局就镜湖区医院领导干部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审计。将重点核查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实际运行效果,关注病种分组、分值确定、结算流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评估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及医疗机构控费激励作用发挥情况。
审计全面审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情况,监督采购合同履约、中选产品供应保障及临床优先合理使用情况。资金方面,重点排查是否存在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分解项目收费等各类违规收费行为;资产方面,着重加强对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全流程管理审计,从采购论证、招标投标、验收入库、仓储管理、领用消耗、报废处置等环节入手,审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执行规范性,严防跑冒滴漏和资源闲置浪费,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此外,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如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接受宴请、违规发放津补贴等。核查上级部署的医疗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整改落实情况,紧盯药品器械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医保基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关注相关案件线索反映问题的整改是否到位、长效机制是否建立、责任是否真正压实。
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披露,在某公立医院审计中,围绕医院诊疗服务、药械采购使用、运营管理绩效等情况开展审计,助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其中关注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使用。通过审查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准入和变更、采购申请和审批等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医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情况,推动医院规范药品耗材、医疗设备采购。
7月18日,天津市审计局也表示,对近三年审计天津市公立医院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普遍存在的公益性导向不鲜明、执行集体决策偏差、违规政府采购等问题。
审计通过专项审计精准“把脉”公立医院,精准监管分析医院药品耗材采购、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各环节。作为一项系统、深入、专业的监督活动,审计对公立医院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正在产生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02
大数据“穿透”审计
无死角监管医院
目前,针对特定领域的审计要求正在提高,如公立医院的审计重点通常围绕其核心业务、高风险领域、公共利益关切点以及政策执行情况。其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和使用、基建工程项目、科研经费、医保基金使用、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等力度正在加强。
今年国家14部委发布的《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到,发挥穿透式审计监督优势,加强医药行业专项审计。打通从原材料采购、药品耗材生产、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将监管重点向生产端覆盖。
近期,北京市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公布一起医疗领域商业贿赂案件,涉案行贿方为门头沟区某私营企业,受贿方为外区某国有控股企业,涉案金额超千万,该案线索即来自北京市药品耗材专项审计时发现的违法线索。
大数据技术正为审计部门的监督纬度带来革命性改变,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审计人员配备了高精度“探照灯”,穿透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实现从全景式的监管跃升。
甘肃省兰州市审计局通过大数据审计完成全市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如在某公立医院审计中,利用Oracle、Python等工具,开展跨系统、跨业务、跨年度的大数据综合分析,形成药品(医用耗材)违规加价、内控和资产管理等9个数据分析模型,精准锁定了问题,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了有关问题线索。
山东省审计厅官网此前发文提到,利用大数据分析比对,看公立医院是否违规收取国家规定医用耗材收费项目之外的费用;内蒙古包头市明确,强化数字化审计技术应用。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医院HIS系统、医保结算数据、财务核算系统等多源信息,构建审计模型。通过数据比对、趋势分析,精准识别异常收费、不合理用药等风险点,提升审计效率和精准度。
传统审计受限于人力与成本的局限,正在大数据加持下大幅提升对医院的审计颗粒度,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