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药品“4+7”,现有耗材“3+6”,耗材带量采购“大买家”来袭!
今天(12月26日),据医趋势获悉,天津市医保局组织全国九个省、直辖市药械招采负责人召开联和耗材带量采购座谈会。
▲会议现场
据医趋势现场了解,会议先由京津冀耗材联采负责人汇报数据采集、类别分组情况,后由九个地区负责人研究联合耗材带量采购事宜并签署相关协议。
这九个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本次协商一旦通过,将成为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耗材带量采购项目。
今年内耗材带量采购项目汇总及回顾,详见医趋势往期文章
:联盟、省市耗材“4+7”率先“发难”,国采兵临城下!
根据药品“4+7”的命名习惯,我们可以称之为耗材“2(天津、北京)+7”;或看作京津冀一体化,称之为耗材“3+6”。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7年,九地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约为247.6亿元,约占全国总销售额的26.25%。
▲九地2017年医疗器械销售额
其中,山东地区医疗器械销售总额最高,达83亿;京津冀三地累计约106亿。或将成为受耗材集采影响最大的区域。
早在2016年底,京津冀的耗材联采工作就已启动,首先针对6大类耗材开展集采工作。
2016年底,京津冀公立医院医用耗材采购联盟正式启动;
2017年11月,天津卫计委牵头启动防粘连类和止血类耗材联采;
2017年12月,北京卫计委牵头启动心内血管支架和心脏节律管理类耗材联采;
2018年2月,河北卫计委牵头启动人工关节类和吻合器类耗材联采;
2018年5月,宣布集采成果——预计每年为三地公立医院节约耗材采购费用超8亿元。并宣布集采结果将于2018年6月30日起正式执行,同时搭建网上集采平台,实现线上采购,时用时采。
今年,在药品4+7席卷全国之际,京津冀联采中心第一次联合发力,集中力量瞄准“人工晶体类”品种。
11月25日,北京市医保局、天津市医保局、河北省医保局联合发布《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工作意见的通知》,以该品种三地公立医院60%的使用量,邀请相关企业进行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等地医疗保障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了该次会议。现在来看,以京津冀为核心的九省耗材采购联盟似乎早有计划。
事实上,在国内跨区域耗材采购联盟当中,如省际联盟、三明联盟,目前只能实现信息共享、最低价联动等“线上操作”。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耗材跨省带量采购的联盟,京津冀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跨省+带量”。所以,京津冀耗材联采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耗材“4+7”雏形。
如今,在京津冀采购联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面,并且超过全国20%的市场,证明了国家医保局对京津冀耗材联采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
未来,九省联盟会在“统一编码+耗材一致性评价”全面落地之后稳妥行动?还是先制定“应急方案”,选取成熟产品率先集采试点?大规模耗材集采后,如何设定针对耗材的医保报销机制?这些都值得我们期待。
附:目前正在进行的耗材集采项目
▲数据来自:智采器械信息网,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