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
33.1%的企业最多维持2个月;
17.9%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
疫情之下,企业如何寻求生机
任何一次萧条,都是企业自我发展,或追赶对手,或超越对手的好机会。
就像BAT成于1997年经济萧条期,淘宝成于2003年非典萧条期,京东成于2008年金融危机。
口罩行业,水涨船高
2月8日,联合国微博发布消息表示,在日内瓦举行的媒体通报会中表示,全世界正在面临防护用品短缺的问题,口罩等个人防护资源严重短缺,而目前的消耗量是平时的100多倍,但是价格却是正常水平的20多倍。
2月10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名单,集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全国对口支援疫情最严重地区湖北,第二场决战正式开始,疫情中最为短缺的紧缺当属口罩。
一时之间,各个朋友圈、微信群里遍布口罩求购信息,告急!告急!告急!
口罩概念股也是水涨船高,口罩板块一周上涨超40%。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商机,对于一些商业嗅觉敏锐者来说,这可能就是资本寒冬下的转机。
那么,疫情下的口罩行业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呢?
一条自动口罩生产线投资不过30万元,月产量100万只。一个口罩生产成本0.3元,销售价3元,只要卖11.1万个口罩就赚回成本,而11.1万只口罩只是4天的产量。
疫情之下,众生相
为了应对口罩缺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界”加入到口罩生产的队伍中。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获批医药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华中和华东地区,拥有企业最多的前五个省份是河南、江西、江苏、湖北、广东。
▲获批医用口罩主要企业分布
具体企业包括莆田、中国石化、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长盈精密、OPPO和vivo等 。
说到莆田,相信大部分网友都只会想到莆田系医院,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口罩短缺,莆田决定自造口罩。
莆田发现口罩原材料在婴儿纸尿裤生产中也大量使用,于是莆田当地两家生产纸尿裤企业在外省采购符合口罩生产标准的无纺布和熔喷布,将原来生产纸尿裤的生产线设备改装,短时间内就建成多条口罩罩面生产线。
而耳带的生产、组装等问题依靠莆田本地的鞋服产业链资源也很快得到了解决。仅仅不到10天时间,莆田口罩日产量就从零增长到上百万个。
2月6日,中国石化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征寻口罩设备,并在两天内成功与合作伙伴对接完成11条口罩生产线,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程序。
2月6日,富士康宣布旗下工业富联在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导入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5日顺利实现试产,预计2月底可实现200万只的产能计划。
*富士康借助自身在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方面的能力与优势,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从源头增加医用口罩的生产供应。
2月6日,五菱汽车发布消息称, 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达到170万个以上。
2月8日,比亚迪宣布生产口罩和消毒液,预计将在2月17日前后量产出货(口罩产能本月底可达500万只/天,消毒液产能5万瓶/天),一直到疫情缓解和消除。
2月9日,长盈精密对外表示,利用已有洁净厂房与央企下属医疗企业合作投产高速平面耳带式口罩全自动生产线,目前首条生产线已成功试产,首批1000万支口罩原材料已经到位,预计2月底口罩产能将达到100万只/天。
此外,OPPO和vivo也将组织员工和产能进行口罩生产。
进一步来看,“跨界者”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占比达到38%,500万元以下企业合计占比超过一半。
权衡商机,转瞬即逝
不过,口罩生产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无数双眼睛正盯着。
不过,此刻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在求生存,这给个人和企业的是一种新的生命力,也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求生求存的力量。
“口罩”暴利,昙花一现还是持续火爆
2011年,我国口罩行业产量达到25亿只,2012年达到30亿只。2013年,雾霾,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不断攀升,口罩行业再次迎来大发展。
2018年,中国口罩产量约45.4亿只,2019年突破50亿只,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60亿只,口罩需求量持续上升。
据调查显示:2020中国口罩前十大品牌排行榜,3M、绿盾口罩、Honeywell 霍尼韦尔、UVEX、Kowa三次元、稳健Winner、阳普IMPROVE、白元 HAKUGEN、Dettol 滴露、朝美CM。
▲中国口罩排行前十(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口罩属于低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简单,疫情期间“暴利”营收。其产业链总体不复杂,上游主要是口罩生产的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中游为各类口罩的生产制造,下游则是药店、医院等口罩的流通。
随着疫情的继续,目前各种资本,蜂拥而入口罩行业,抢滩市场,整个行业被挤兑,原有的平衡也被打破。
风口过后,行业维稳
不过,口罩行业被新型冠状病毒推上顶峰,也会随着疫情的结束再次面临寒冬,正如2003年非典一样。
▲口罩行业产业链
上游受政府把控,原材料价格基本维稳:
随着全国口罩生产线的投产,原材料已供不应求。并且目前政府在组织配货,接到政府生产口罩任务的企业已基本能按正常价格进货,目前口罩的原材料价格基本维稳。
中端生产商没利润,口罩基本按出厂价销售:
除了政府直接现金补助、贷款利率补贴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100万元—200万的支持。企业把财政补贴用于原料采购、支付员工加班工资等。
后端的流通环节哄抬价格,但好景不长:
口罩流通有两个渠道:一是直销到B端的医疗机构,二是通过代理商向下进行分销。口罩利润在这一部分出现分化,流入C端的中间环节多达数层。
所以,后端的前期时间,不良商家通过厂家拿货,在一层层分销赚到差价。
不过,2月10日开始,全国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给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相继开出百万的高额罚单。为保障一线医护人员需求,整治市场乱象,各地卫健委直接征用口罩用于一线,而药店口罩价格维稳。
寻找最合适的时机,回笼资金
大部分口罩企业与转型过渡资金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何时才是口罩行业的转折点?
▲口罩产业链预测与产值构成
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疫情维稳,口罩总体产值与增长率将逐渐下降。
预计下半年口罩会有产能过剩问题(低端YY0469的医用平面口罩和低端KN95折叠口罩),口罩价格会崩塌,低端YY0469的医用平面口罩出厂价会下降至0.04-0.08之间,低端KN95折叠口罩(无阀)出厂价会下降至0.4-0.8之间。
明年市场上各种二手的口罩设备打“骨折”出售,届时,口罩行业的下一次寒冬也将来临。
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控成本、合理库存、最后收笼资金、回归主线,为此次疫情“攻坚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商业化竞争总是瞬息万变,对于嗅觉敏锐的人来说,危机和转机并在。
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产业链也能为资本寒冬下临时储备资金。黑夜再长,黎明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