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16
37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小心,医疗行业可能正在经历“繁荣陷阱”

日期:2020-04-03
新冠肺炎大流行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情况仍在持续恶化。
  • 全球病例数量达到首个10万花了67天时间,而第四个10万仅用了2天。目前累计病例已突破93万,可能很快就会超过百万。

  • 各国领导人紧急召开G20视频会议,据说上一次这种开会方式是在《2012》、《后天》和《生化危机》中。


在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中,有一个结论是相对确定的:这波疫情,大概率会令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归零,甚至更糟。

于中国而言,在正想释放被禁锢已久的生产力,挽回损失的时候,疫情扩散一下子把全球经济都拖下了水。有网友戏称:2月底,公司激情洋溢地派大巴拉人返工;3月底,同一辆大巴,又把他们送回了老家。


而与一众行业“凉凉”局面格格不入的,是医疗行业相关抗疫产品的订单暴增口罩频遭半路“拦截”、车间纷纷转产防疫产品、各国争抢呼吸机...这种火热现象,似乎与经济下行趋势背道而驰。


这种巨大落差,迫使我们思考背后的危机:眼下火热的医疗行业,真的可以躲过这波经济衰退,独善其身吗?或者是说,这种萧条下的局部繁荣真的可持续吗?



工业水平意味着生命


海外疫情的发展超出预期,医疗物资缺口大得惊人,呼吸机更是陷入全球性缺货。以至于特朗普打给英国首相的慰问电话,第一句听到的就是:我们(英国)需要呼吸机。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呼吸机生产国,疫情扩散之下,迎来了一派“繁荣景象”。


3月,迈瑞、鱼跃、谊安等国内规模较大的呼吸机厂家电话爆满、订单暴增,一些大型工厂的订单早已排到六七月份,小型工厂的订单亦十分紧张:


  • 谊安医疗表示,自全球疫情暴发以来,其陆续接到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呼吸机紧急采购项目。工人实行三班制、研发人员上生产线,机器始终在不间断地运行着;

  • 意大利政府紧急向迈瑞医疗采购了首批近万台抗疫设备,呼吸机是重点。另外迈瑞还接到亚太、欧洲、中东等的大量采购需求。迈瑞CEO李西廷表示:目前有创呼吸机每日产能近百台;

  • 3月25日,西班牙对外银行向鱼跃医疗紧急采购了2000台无创呼吸机与400台医用制氧机...


在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上,呼吸机可以称作“救命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呼吸机的数量与死亡人数息息相关。


于是,我们看到实力雄厚的老牌工业强国不甘于依赖进口,纷纷开动国家机器,启动“自救”模式:


  • 3月16日,英国劳斯莱斯、捷豹等车企发起呼吁,希望能转产呼吸机以解燃眉之急;

  • 3月19日,意大利要求本国最大的呼吸机制造商Siare Engineering将其呼吸机月产能从160台提高至500台;

  • 3月20日,美国联邦根据重新启动的《国防生产法》,强行要求通用和福特这两大美国汽车制造业巨头跨界生产呼吸机;

  • 3月22日,德国政府也开始要求国内大众等汽车制造商考虑生产口罩和呼吸机等医疗设备。


各国工业实力的比拼,在此时一见高下。


3月30日,特朗普称,福特和GE医疗合作,未来100天将制造5万台呼吸机,用不完的将“出口”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严重国家;德国开足生产马力后,汉堡工厂的产量翻了一番,不仅为德国造呼吸机,还为法国、意大利、伊朗订制。


在这些工业强国惊人效率的背后,是因为他们掌握呼吸机的核心技术、元器件和充足的产业链。而这些正是中国掣肘的方面。


鱼跃医疗曾表示,即便公司在疫情前、疫情中都已经做了大量的供应链稳定与拓展工作,但呼吸机的产能仍然受制于上游厂商原材料的供应量。


而这些核心部件比如传感器、芯片等,都需要从欧美等国家进口。原材料的缺乏,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基础原材料,使中国整个呼吸机产业仍是被“卡脖子”的状态,影响产业的订单和发展。



中国疫情发生得早,彼时全球疫情还未爆发,还可以借助国外力量,熬过呼吸机供应这一大难关。


但在后期大爆发的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呼吸机的数量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 德国目前感染人数是7万多例,暂时只有775人死于病毒,远低于意大利的12428人和西班牙的8000多人,1%的致死率背后,除了德国老年人感染率相对较少外(70%以上的感染者年龄在20-50岁),就是德国的迅速全面的主动测试和治疗,德国每10万居民有601个重症病床,全国有2.5万台呼吸机;

  • 法国每10万居民只有309个重症监护病床,全国只有5000台呼吸机;

  • 意大利每10万居民只有262个重症监护病床,全国呼吸机具体数量未知;

  • 西班牙情况一样,因为呼吸机太少,基本放弃了老年人。


在意大利帕尔马的以色列医生盖尔.佩莱格接受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说,因为机器数量有限,已经不允许为60岁以上的病人使用人工呼吸机。


呼吸机缺乏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医疗科技、工业能力和产业链供应的不足。在疫情之中,这些弱点由“死亡数字”的不断上涨,直观地展示着。



中国原料药出口可能面临“寒冬”


如此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疫情还没结束,已经有国家幡然醒悟,做着医疗产业链回流的计划。


永远不甘受人所控、时刻把握主动权的美国就是第一个。


美国对中国药品依赖已经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这种商业模式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种“省钱”模式,通常能为企业省去本土高昂的费用,但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弊端暴露无遗。


在这个急需药品的时刻,美国猛然发现,自己的很多基础药品大多依赖中国,他们整个国家使用的青霉素中有45%是中国制造的,而布洛芬几乎是100%的中国制造。


▲历年中美抗生素贸易逆差


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也在中国疫情爆发时感受到了危机,因为他们70%的药品原料和活性成份都要依赖中国进口。


印度仿制药企Lupin公司发言人曾指出:“印度完全依赖于中国生产的青霉素,不仅要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向美国供应以这种成分为基础的产品。如果假期延长且不确定性增加,那么也可能会开始影响印度更大的药企。”


为不受中国原料药短缺影响,在欧美地区,有的制药巨头制定了应急策略:

  • 辉瑞、强生、拜耳、默沙东和罗氏等药企表示,已经制定了避免中国供应商产能减少的相应策略。


有的则已经开始行动:

  • 赛诺菲似乎更有先见之明,在疫情发生之初,就着手将其在欧洲的六个原料药(API)生产基地合并,创建一家新的API生产公司,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API生产公司。


美国官方方面,2月27日,FDA发言人表示,新冠疫情下,来自中国原料药存在供应问题,对美国医药企业供应链产生影响。


针对原料药受限问题,“美国必须有所行动”的提议被迅速发起。


3月19日,美国阿肯色州议员Tom Cotton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Mark Gallagher共同向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提出一项旨在终止美国对中国原料药依赖的法案。


3月22日,Tom Cotton在接受美国FOX电视台新闻采访时,具体阐述了自己的提议:

(1)联邦政府将在接下来几年中逐步减少购买源自中国的原料药以及成药

(2)联邦政府将大力支持制药企业在美国本土开厂并进行生产活动;

(3)在资助建厂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简单来说,他的诉求就是让美国制药业产业回流。这无疑是对各个国家和医疗行业的又一次冲击。而明显针对中国的条例,将使中国药企受到最大的影响。



这会是趋势吗?


其实,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政策、英国脱欧等事件,就已经表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今在疫情的阴霾下,变化则进一步加剧——意大利疫情告急向欧盟求援27国竟完全不理会,德国扣押了瑞士的口罩,欧洲的团结变成童话...


种种变化合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部分经济学家给出了解释,并非常担忧。


  • 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认为,先前的世界没有因为瘟疫迎来全球合作的新时代,这一次也不会;

  • 英国《金融时报》则在一篇社评中将这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影响比喻为“一次去全球化实验”——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国纷纷设置障碍阻止人员(显然会波及到商品)流动;

  • 著名智库Chatham House的首席执行官尼布利特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终结”。


简而言之,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可能会因为新冠疫情,而渐行渐远。
这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脱链。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产业链转移。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有200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财富积累大多是出口创汇。
而疫情带来的全球信任和合作的衰减,已经体现在很多方面,广东、江浙地区的工厂,不少反映订单减少,不得不缩减工人;针对中国人的歧视和排斥也在加深,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中国商品的观念。
3月2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演讲中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我们的服务业遭受重挫,工业产出下降13.5%,消费品下降25%,服务业重灾区。一季度负增长是定局。我认为小于零,估计2季度也是负增长。
现在的活是春节前的订单,四月份订单会马上锐减,经济活动进入半停滞,作为第一大制造国,国内市场无法消化。

 

衰退周期一定超过2008年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眼下火热的医疗行业真的可以独善其身吗?



疫情之下回头看,硬实力才是真道理


从中短期来看,全球供应链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就能发生大规模调整和重组,中国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替代的。


疫情平息后,这些供应链会逐渐恢复。但长期来看,将供应链更加分散化的呼声一定会成为各国经济决策者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选项。


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霸主地位可能被削弱。关于医疗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如果去全球化真的无可避免,那么,对中国医疗行业的影响和机会在哪里?


对于药物制剂来说,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是中国原料药第二大出口目的国,也是中国西药制剂主要出口目的国。2019年,

  • 原料药方面:美国进口中国原料药66.54万吨,同比-10.99%(看来美国原料药回流计划并非心血来潮),但依旧高达42.15亿美元;

  • 西药制剂方面:美国占中国西药制剂出口总额的10.24%,达4.21亿美元,且近年来,比重不断增加。


▲2019年中国出口美国药品的金额及涨幅比例


如果美国决心原料药回流,大概需要5-10年的周期,时间并不多,中国原料药产业不可替代的硬实力亟需快速提升。


对于医疗器械来说,2017年全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产业平均增速在15%左右。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类出口金额达236.30亿美元,同比+8.88%,贸易顺差达14.65亿美元,同比+8.77%。


从具体分类来看,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下,近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全面开花,尤其是影像诊断设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个别产品,如超声、监护等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但在高端医疗设备上,仍是以进口为主、以仿制为主的不利格局,提升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水平仍任重道远。



每次危机的到来,对于大部分人是一场灾难,但对一小部分人却是机遇。一个选择超过十年奋斗。


当下火爆的医疗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当大厦崩塌,当海水退去,就是下一个宿命的轮回。


加油吧,只有清醒的努力,才能让繁荣持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