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注,直接投射在了二级市场上。wind数据显示,自2020开年以来,国内器械市场一路上扬,领跑各个医疗子行业,成为拉动医疗板块上涨的中流砥柱。
医疗器械的黄金十年
尽管医疗器械与药品体量上有所差距,但年均复合增长率(22%)远高于药品市场(14%)。
医药卫生总费用占比上,医疗器械比例连年上涨,2018年已达8.97%。
▲数据来自:南方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Wind
在市场规模上,目前中国药品: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接近3:1,与全球约1:1的比例相去甚远。在以药养医模式系统化改革以后,药品占比下滑、器械占比上升的趋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
▲美股10年十倍医疗器械股(来自:雪球玉泉老和山下)
器械潜力股的筛选方法
第一步,锁定范围;
第二步,甄别企业。
1
锁定范围:50亿——450亿
第一,十倍的增长空间意味着起始市值不能太高,全球最大的器械公司美敦力差不多9000亿市值,对应到中国未来也许能出个4500亿的器械公司,对应的起始市值也就是450亿。产品上来说:器械的产品属性有点类似精密制造的范畴,对于已经成型的产品和使用场景,研发人员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创新,更多的工作是不断打磨质量和产品的迭代升级;
销售上来说:多年来积累的销售渠道更加是核心资源,这对初创公司来说,是压倒性优势。
由此可知,行业龙头在产品上的经验和优势是不断累积的,不会轻易被后来者赶超。所以,已有体系和规模优势的公司(50亿以上),大概率会在往后的发展中持续进化。
因此,根据A股器械上市公司市值来区分的话,可以将50亿作为一个门槛,50亿以下市值的器械公司要么不是龙头,要么是低端产品领域的龙头,不纳入潜力股的首要筛选范围。
2
甄别企业:优先筛选细分龙头
市值范围确定好了,那么如何在这当中快速锁定标的?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可以在已经证明了自身能力的细分领域老大或者老二中确定。
▲ 国内医疗器械各细分赛道概览(来自:雪球玉泉老和山下)
第一类:纵向标的——即专注于单个赛道的公司;
第二类:横向标的——即已经跨了多个领域的公司。
纵向标的:苦练内功,专注细分赛道
以二代测序仪的鼻祖Solexa为例,从1998年开始专注于可逆测序技术,2007被Illumina以6亿美元收购,始终深耕测序领域,至今仍是全球测序仪占比最高的公司。
体外诊断的安图生物、万孚生物
骨科的大博医疗、凯利泰、爱康医疗、春立医疗
血管介入的心脉医疗
微创外科的南微医学
血液净化的健帆生物
跨赛道扩张
全球化扩张
1
跨赛道扩张:本领域的横向拓展
拿医疗影像举例,该领域国内预计有6000-8000亿级规模,看起来前景非常可观,那会不会单独产生千亿市值的巨头?具体来看,
超声是发展最好的赛道,上市公司就有迈瑞、开立、祥生三家;
DR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已经是红海一片;
MRI和CT两类大放设备则面临相同的处境:低端市场已成红海,国产厂家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仍是以GPS为代表的进口品牌所主导。
2016年,布局第三方影像服务万里云;
2017年,联合并购意大利百胜进入超声领域。
2
全球化扩张:用开创性产品赢得全球市场
关于全球化扩张的逻辑,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美股那8支十倍器械股,清一色都是专注于某条赛道,显然这些公司是通过全球化这条路径实现了千亿市值。天时:介入瓣膜行业在全球21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这给了国内企业极佳的学习时机,也使国内企业和世界顶尖的技术代差小,具备全球化竞争的潜力;
地利:目前为止,国外介入瓣膜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启明医疗作为中国最早吃螃蟹的介入瓣膜龙头,享受了国内市场一片空白没有进口产品压制的巨大红利。
横向标的:修筑城墙,并购拓宽赛道
迈瑞和乐普由于起始市值较高,显然已不在潜力股之列;
威高市值也不低,加上核心的大输液业务属于低值耗材,所以市值再难有较大突破。
2018年2月,其与云锋基金共同出资约15亿港元收购意大利医械公司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CRM)品牌索林(Sorin),主要包括起搏器、除颤器、心脏再同步装置。
2020年1月,完成对美国Wright公司的OrthoRecon关节重建业务及其相关资产的收购,交易总金额约18亿元,是国内医疗器械史上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项目。
这些大手笔、前瞻性的布局规划,已使微创成为国内心脑血管介入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旗下冠脉支架、心脉的外周支架、心通的介入瓣膜、神通的脑血管介入等都处于第一梯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的成长性与优秀的投资人息息相关,
投资人专研行业,挑出潜力股,投入资金,给予支持;
企业获得资金,在市场上打拼成长,获得增量,反哺投资人。
二者你来我往,相辅相成。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抱怨市场上缺乏优秀标的,而是要给优秀企业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减少投机,保持专注,静待花开。
参考文章:谈谈我对“十倍”医疗器械股的选择-----雪球(玉泉老和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