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距离创新创业大赛报名结束
48
16
37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迁出中国”呼声渐起,中国医疗供应链如何“反脆弱”?

日期:2020-05-07

新冠大流行对全球经济打击甚重,最核心的焦点是对供应链的重创


抗生素、治疗药物、口罩、隔离服、呼吸机……这些医疗物资在新冠患者大量爆发的美国市场,频频出现的短缺现象,引发了以“供应链”为核心的论战。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市场成为这场论战的核心:

  • 根据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的评估,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163家在中国拥有与其有直接业务关系的一级供货商,而938家拥有中国第二级供货商为第一级供应。

  • 换句话说,《财富》1000强企业几乎都直接或间接承受了供应链上的“中国因素”风险


争论的焦点在于,供应链是否会迁出中国?疫情是否会逆转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市场应该如何应对?


疫情下,全球脆弱的供应链


疫情之下,全球医疗供应链显示出了出人意料的脆弱性。


  • 美国医疗保健管理咨询公司Vizient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新冠患者住院治疗和呼吸机使用量增加,美国对镇静剂、止痛药和麻醉麻痹药的需求急剧上升,新冠爆发之前3个月的供应现在可能在一周内就完成了。需求量上涨超10倍

  • FDA列出的目前短缺药物足有100多种,包括磷酸氯喹片(特朗普建议新冠患者服用)。

  • 从3月1日-17日,医疗保健公司Premier收到的对氯喹的需求比正常量增长了3000%


与激增的需求相对应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停产、区域封锁等,医疗供应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抗疫产品供应不足成为当下“新常态”。


救命物资握在别人手里,就好像被人卡住喉咙,随之而来的就是危机感。这种感觉显然很不好 ,尤其对于一直以来以“世界最佳”心态自居的美国来说。


美国供应链管理教授Nada Sanders表示,缓解供应短缺应该成为医疗体系应急计划的一部分。同时,随着911事件、非典和2011年日本海啸的发生,“我们(的医疗体系)遭受了经常性的大规模破坏。”


以“高效率、低成本”为核心的全球化采购弹性缺失


如何缓解供应短缺?最重要的当然是“对症下药”。


供应链出现问题之后,美国专家登场深挖本次供应链问题的根源,最终将这场供应链脆弱性的原因归结为——制药业的全球化采购造成了对于全球供应链存在超强依赖性


制药业采购全球化的动机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带来强劲的现金流和账面数字。但为了尽可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通常有且只有一个稳定的供应来源,这种供应链效率高,却几乎没有任何的冗余和弹性。


当世界将目光聚焦在供应来源时,作为世界制造业之都的“中国”引人注目:

  • 美国80%的活性药物成分来自国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而印度约70%的原料药从中国采购。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给供应链带来麻烦。

  • 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全球外科口罩有一半来自中国

  • 根据GEP的数据,10家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中,大多数都在中国有制造中心。

  • 影像领域GPS的生产线基本在中国都设有工厂,IVD领域的生产线也正在中国搭建起来。


中国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关于“将供应链搬出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占据商业经济话题榜榜首。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但,产业链真的就要迁出中国吗?产业链真的就会迁出中国吗?


反脆弱,就应该迁出中国吗?


需要明确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供应链一直在转移。

“中国制造”仍是供应链首选


外资企业并不是今天才决定在这里建厂,也绝不是今天才打算把供应链迁走。


  • 2005年左右,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外资企业就陆续将供应链搬到了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太过、孟加拉等新兴经济体,不过搬迁集中在服装、玩具、皮鞋等传统制造领域。


  • 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鉴于特朗普的“胡萝卜+大棒”策略,中国又迎来了一波供应链出走潮。


  • 2019年5月,中国美国商会对会员企业进行的关税影响调查显示,为了应对关税的影响:

    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战略(35.3%),或推迟和取消投资决定(33.2%)。当时约39.7%的受访者正在考虑将制造工厂迁至中国境外,东南亚(24.7%)和墨西哥(10.5%)是转移的首选之地。


但最终结果呢?以苹果为例,2019年8月路透社一篇报道指出:苹果的供应链反而更加依赖中国,“中国制造”仍是科技类供应链的最佳选择。


中国完整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粘性


这背后,是中国多年来供应链的发展,形成了相较于其他新兴地区更为完善的供应链配套设施,如充足的电力供应、完善的物流体系、安定的社会秩序、高效率的政府效率等等。


这种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够配合各大企业多年来所提倡的“精益生产、零库存生产”等概念的实现。


搬迁,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地区重建一个新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但要将上游供应链重新整合,还需要与供应商重新磨合。而这,并不是美国或日本所能提供的产业搬迁“补偿”所能够弥补的。更何况,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


也因此,中国完整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国供应链的巨大粘性,也就让众多企业无法果断将供应链的迁移出中国。即便真的要迁出,也绝非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实现。对于需要严格把控质量的医疗产业,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方面所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制造的韧性和不可替代性


  • 本来叫嚣着让供应链迁出中国的言论,在全球爆发疫情后都静了下来。中国供应链在疫情受控后迅速恢复正常运作,而东南亚供应链目前生产停摆,验证了中国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


分散风险,才是“迁出”的根源


既然如此,为什么“供应链迁出中国”的言论如此热门,经久不衰呢?


事实上,外资企业并非要“完全”迁出中国,而是要“部分”迁出中国,从而构建多样化采购模式


多样化的供应链意味着全球采购,但相较于目前的供应链体系而言,看起来更像一个股票投资组合。成本可能更贵,但这平衡了失去供应的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从整体而言,供应链洗牌也未必是针对中国,而是对于全球布局的地区性分散风险。


疫情下的区域封锁,让不少只有单一区域货源的企业没能撑到曙光来临就倒闭了。这种情况下,所有企业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缩小风险敞口。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就是必须要让供应链更加多元化,这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学到的教训。


不可逆的多元化供应链趋势


企业必须重新认识供应链“多元化”的意义。


  • 短期来看,疫情结束之后,全球医疗供应链必将重组


  • 长远来讲,跨国企业仅仅是暂时无法离开中国,不代表他们不打算把供应链迁出中国。只要新兴市场的供应链环境逐渐成熟,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把供应链(部分)迁出中国绝对是喜闻乐见的。


中国市场的优势在于,我们尚且有着充足的时间,来调整、适应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变化。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目前的工业3.0时代,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并非成本,而是强大的生态系统。

① 应用创新科技提升生态系统的粘性


在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无论是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办公还是智能制造、智能科技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因此,加快推动中国制造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而且能够帮助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升级转换,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还能加强生态系统的粘性,尤其在供应链上:


  • 通过将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汇总分析,将会形成一幅描绘供应需求的图景。

    如果出现了不寻常的医疗订单,数据和技术可能有助于识别短缺或其他原因的变化。当使用量出现峰值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了解需求并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比如,美国ESO已经每年使用这些指标来确定流感何时消退。


▲防护用具使用量的智能追踪


  • 新冠大流行中,供应链数据还用于通过数据追踪技术,帮助确定人员隔离的必要性。


  • 除此之外,追踪紧急医疗服务电话的数量及相关数据可以预测新冠的阳性诊断率和住院率,这对于医院防护物品的采购及配备具有参考意义。


而这些,最终将增强供应链的弹性。


② 为未来的少批量、长距离、多来源协作做足准备


供应链的多元化将成为趋势。这种趋势在过去的一些突发事件中已经有所显现。


  • 2012年,美国白蛋白等血液因子产品短缺,美国通过从多家制造商那里获得供应,引入了冗余供应商以稳定市场。


  • 2017年,飓风玛利亚之后,美国大量供应盐水袋的波多黎各的电网受到风暴重创,进而导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盐水袋供应不足。德国贝朗紧随其后对美国进行了大量投资。

    而由于在波多黎各的工厂受到飓风的袭击,百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才重新夺回了市场份额。


供应链风险管理对中国企业来说同样重要,中国企业也应增强自身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分散风险,提升中国制造的“免疫力”。


中国供应链从业者,也要为这种供应链多元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少批量、长距离、多来源协作做足准备。

在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中,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即在冲击中受益壮大。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对不确定性事件也是一样: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


目前全球化供应链的争夺仍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但医疗行业与人类健康甚至未来息息相关。


比尔·盖茨在2015年的TED演讲中讲过:“如果有什么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杀死一百万人,非常有可能是传染度极高的病毒,而不是战争。” 新冠的爆发,让这句话几乎成为预言一般的存在。


近几年来,医疗相关供应链的监管也日趋严格,转入过程艰难且漫长。


疫情不会终结全球化进程,但会让人们重新审视全球化、产业链及其治理框架,并在合作与开放之中不断做出修正,寻找新的机会、新的增长点。


疫情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但大概率会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的进一步重组,这也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反脆弱,医疗供应链准备好了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