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会员登录

用户登录 评委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一周内自动登录 建议在公共电脑上取消此选项
手机验证码登录 还未账号?立即注册

会员注册

*依据工信部新规要求,运营商部署做出调整,现部分用户无法获取短信验证码(移动运营商为主)。如遇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情况,请更换其他手机号(联通、电信)尝试,有疑问请电话咨询:18912606905、18136127515。
已有账号?
医械创新资讯
医械创新资讯

9亿融资!全球首个白内障手术机器人

日期:2025-07-02
浏览量:2190

当手术机器人越过眼睑:眼科,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达芬奇时刻”。

近日,眼科手术机器人公司 ForSight Robotics 完成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亿)的B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已达1.95亿美元。此轮融资由Eclipse Ventures领投,多家老股东与战略投资方参与。融资将用于推进其核心平台——ORYOM™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并加速面向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等适应症的技术拓展。

作为目前全球首款白内障眼科手术机器人ORYOM所代表的是一次对高精度手术场景的系统性重构——将微米级操作与AI视觉算法深度结合,在白内障、青光眼乃至视网膜手术中重塑“人手”能力边界。其一经亮相便吸引了Fred Moll(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父)、MAKO创始人Rony Abovitz 、美敦力机器人研究和技术总监Yonatan Ushpizin等手术机器人领域先驱加入公司。

在项目推进方面,得益于资本和专家的鼎力支持,目前全球已有24位眼科专家使用ORYOM在动物眼模型上成功完成数百例手术ForSight Robotics计划明年启动该机器人白内障手术临床试验。


# ORYOM™眼科手术机器人

 研发背景 

尽管医疗机器人赛道已是巨头林立,强生、美敦力、史赛克等公司在骨科、软组织、介入等方向上展开激烈竞争,但“眼科”长期处于被技术遗忘的角落。
原因并不复杂:眼科手术的空间尺度极小、容错率极低,对机械精度、视觉导航和人机协作提出了远高于其他术式的系统性挑战。以白内障手术为例,其关键步骤 “撕囊”、“超声乳化”、“植入” 均需在1平方毫米内完成操作,对稳定性、反馈延迟和图像深度感知的要求,远高于软组织和骨科操作。
而这也正是ForSight Robotics切入的战略空窗。其开发的ORYOM机器人不仅拥有14自由度的微型机械臂,更将机器视觉与AI路径规划深度集成,在动物实验中已实现稳定、重复的眼内操作。

 系统简介 

ORYOM™(希伯来语意为“日光”)系统为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微型机器人、AI算法、计算机视觉与术中成像系统组成。自2022年起,该系统已在猪眼模型上完成多阶段术式验证,由24位医生主导,累计完成数百例完整白内障手术。关键步骤包括:

  • 角膜切口与囊膜撕除:平台支持5毫米以内的精细入路建立,并完成连续环形囊膜撕除;

  • 晶状体劈核与超声乳化:通过14自由度的机器人手臂,实现核分割与稳定灌注抽吸系统控制,模拟传统phaco路径;

  • 皮质清除与囊袋保持:系统支持高分辨率结构识别,完成残余皮质处理;

  • 人工晶体植入与囊袋定中心:结合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实现IOL植入与居中控制。

2024年ASCRS年会上展示了机器人在猪眼中完整执行上述流程的视频记录,进一步证明平台的术式整合能力。试验数据显示,30只眼球中无后囊破裂事件,IOL偏位率低,平均手术时间277秒(±42秒),并发症评分低于1.0

图片

与其他术式机器人不同,ORYOM™平台并非通用系统改造而来,而是为眼球结构定制。平台的自由度设计与空间路径规划支持其进入眼球前段与后段区域,在技术层面上具备向青光眼和视网膜术式扩展的潜力。

对于青光眼术式,如小梁切除、引流装置植入,其空间需求虽小,但对切削路径与力控极为敏感;而对于后段术式,如玻璃体切除、黄斑膜剥离,平台需支持稳定视网膜表面操作与快速反应机制。目前平台已在猪眼模型中测试视网膜区域的操作可达性,是否能通过成像系统扩展至该类手术,将在后续试验中验证。


# 机器人如何感知与响应

ORYOM™平台采用主从式控制结构,医生通过6米外的远程操控台,使用手柄操控微机械臂动作。微机械臂具备14自由度,支持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可模拟术者手部动作并消除震颤。

图片

成像系统由术中iOCT与立体显微成像组成,实时回传角膜、晶状体、囊袋等多层组织信息。

图片

AI算法基于成像数据构建术中3D结构模型,预测组织边界并自动生成安全路径,辅助医生在界面上实时决策。平台支持半自动路径规划,但关键步骤均需医生确认后执行

图片

在皮质清除与IOL植入阶段,系统提供动态图像引导,医生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进行微调。当检测到晶状体碎片残留或后囊形态异常时,医生可即时暂停自动路径并手动干预。文献指出,该系统尚未集成完整触觉反馈机制,但图像数据辅助下的精度已覆盖传统经验判断范畴。


# 全球眼科手术机器人进展

图片

ForSight Robotics 所引发的关注,并不只因其“首款眼科机器人”的标签,更在于它打开了一个长期难以进入的系统创新空间。对中国眼科企业而言,这也构成了一面镜子——在术式平台化已成为器械行业共识的当下,眼科仍是一块尚未被真正重构的“空白区”。

在过去十年,中国眼科器械产业在手术耗材、术中设备、AI辅助诊断等多个方向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围绕“术式-器械-服务”系统重构的尝试仍较稀缺。相比之下,手术机器人是一种天然的平台型技术,它所连接的不只是精密机械,还包括计算视觉、智能导航、术中数据流和术式标准化路径。其一旦成型,便具备跨机构、跨区域的扩展能力,具有颠覆传统术式边界的潜力。

这一点,在中国眼科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视网膜、玻切、青光眼等复杂术式的地域发展极不均衡,即使在大型三甲机构,也常受限于手术资源与医生经验。引入高精度、可标准化的手术辅助系统,将是未来“技术下沉”与“诊疗一致性”两大目标的关键支撑。

目前,中国已有部分企业在眼科手术辅助系统(如导航、手术影像整合)方面进行探索,但围绕“自动化+人工智能+术式重构”的完整闭环仍属空白。ForSight Robotics 或许提示我们,不必等到巨头进入——在眼科这场“深水战”中,先构建系统,才有参与平台竞争的资格。


# 关于ForSight Robotics

图片
ForSight 由 Moshe Shoham 教授与Daniel Glozman 博士(首席执行官)一起共同于2020 年创立,Moshe Shoham 教授担任其首席科学家,此前曾创立 Mazor Robotics Ltd.,而该公司于 2018 年 12 月以 16 亿美元的价格被美敦力收购。
首轮1000万美元的超级种子轮融资后,ForSight提升了技术能力,其规模也翻了一番,员工人数超过 110 人,公司正在重新定义眼科手术,并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希望。







▲文章来源:眼未来
▲转载请标注以上来源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之目的,仅供参考。本文不对投资及治疗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为保障双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创新网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
图片
图片

往/期/回/顾


GE重大人事变动,新总裁“五一”到任!


巨头混战!谁能拿下BD2000亿“大蛋糕”?

卷哭同行,联影再包揽1.13亿大标!

图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