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5 日,中国政府采购网一则中标公告引发关注:重庆市某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采购包4 由重庆亘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标,成交金额仅 0.01 元(一分钱)。
这0.01 元购入的四台设备,并非普通小型医疗器材,而是涵盖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的 IVD(体外诊断)设备。
采购事件概述
这家医院此次采购项目编号为XSX25A00521,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开展。项目包含多个采购包,仅采购包 4 出现异常中标价。
其余采购包结果各异:采购包3 由重庆君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 27.88 万元中标;采购包 1、2、5 则因 “有效投标供应商不足三家” 流标。
评审信息显示,四个采购包由同一组专家评审。中标供应商在报价环节获满分30 分,技术得分 56.4 分,商务得分 10 分,总分 96.4 分位列第一。
并非首例
医疗设备领域的超低价中标并非首次。
2025 年 7 月 7 日,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设备统招分签采购项目结果公告显示,采购包 1(流式细胞仪)由瑞斯凯尔以 0.01 元中标,采购包 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组合)由贝克曼、沃文特均以 0.01 元中标。
与重庆项目相似,漳州市采购包3(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也因 “有效投标人不足三家” 废标。
IVD 行业的市场背景
体外诊断(IVD)是通过检测人体样本(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获取临床诊断、疾病监测或健康状态评估信息的技术手段。
中国IVD 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抗原抗体、酶、磁珠等核心原材料及精密部件;中游是仪器与试剂生产;下游以医院检验科为主要应用场景,第三方实验室、基层医疗呈快速成长态势,家庭自检市场也逐步兴起。
各细分领域表现分化:2024 年,生化诊断市场份额降至 20% 以下,免疫诊断市场占比稳定在 35% 左右,分子诊断维持 10% 市场份额,血液体液检测和 POCT 领域增速均超 5%,发展稳健。
国产化率方面,生化诊断领域达60%-70%,迈瑞医疗、九强生物等企业凭成熟技术主导市场;免疫诊断领域国产化率 35%,分子诊断约 50%,POCT 领域最高,达 60%。
超低价中标的商业模式逻辑
“一分钱中标” 背后,是 IVD 行业长期通行的 “送仪器,卖试剂” 销售模式,契合经典的 “剃须刀 - 刀片” 商业策略。
医疗器械经销商常通过这一策略争取医院合作:以极低价格甚至免费提供设备,再通过后续试剂、耗材销售获取持续利润,这种模式在IVD 行业尤为普遍。
迈瑞医疗、三诺生物、博晖创新等业内知名企业均采用类似模式。以博晖创新为例,2011 年其试剂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 70%,占毛利比重更超 80%。
集采政策逆转传统商业模式
“送剃刀卖刀片” 的商业模式,正被集采与技耗分离改革两大政策扭转。
集采政策显著改变行业规则。以安徽省免疫检测化学发光试剂专项集采为例,实施一年后,中选试剂厂商整体市场增速强劲;未中选厂商不仅面临试剂用量下滑,设备单机也被大量替换。
集采虽打破旧有逻辑,但对头部企业而言,亦是进一步掌控市场的契机。厂家以一分钱中标争取医院装机,或为在集采落地前“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
这场“1 分钱中标” 事件,实则是 IVD 行业在政策转型与市场博弈中的典型切片。传统 “仪器铺路、试剂盈利” 模式受集采冲击,企业以超低价抢装机、占市场的举动,既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激烈,也暴露出旧有盈利逻辑的短板。
如今,监管层的运维承诺要求、医院的试剂台账监控,正为行业划出合规红线;而企业转向技术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尝试,也为破局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唯有在集采政策优化、全链条监管强化与企业创新转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避免“超低价” 异化为 “低质量”,真正实现企业盈利、医院降本与患者权益的三方共赢,让医疗设备采购始终锚定保障医疗质量的核心目标。
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注册、上市、融资、落户等关键阶段需专业支持。医疗器械创新网深耕行业,可提供合规梳理、投融资对接、落户规划等解决方案。有需求可扫描二维码加微信,携手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