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疗圈最受关注的“联动大戏”,当属乐普医疗的密集动作 —— 近日刚宣布与美团合作探索零售医疗,紧接着就曝出腾讯通过投资其子公司民为生物 “入局”。
这家深耕心血管器械多年的龙头企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两大互联网巨头?这场跨界合作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行业新逻辑?
两次跨界背后的“转型信号”
本次投资属于战略入股,投资完成后,上海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增至约1616万元人民币。
从股权结构来看,腾讯通过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入股,最终持股比例为 2.62%,这一数字虽不高,但结合腾讯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以及乐普此前与美团的合作,便能读懂双方的深层布局。
对于腾讯而言,本次投资可能并非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是主动与乐普医疗达成深度战略同盟,后续可为其成熟的医疗数字化技术(如 AI 算法、云安全系统)寻找产业落地场景,进一步完善自身“技术 + 生态”的医疗布局。
而结合乐普此前与美团探索医疗器械零售渠道的合作不难发现,乐普正明确释放与互联网企业联盟的倾向,后续大概率会持续以“资源互补”为核心,联合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在渠道拓展、数字化服务上的缺口,逐步构建覆盖“研发 - 销售 - 服务”的全链条医疗生态,这也将成为其从“器械制造商”向“医疗生态运营商”转型的关键路径。
乐普的“家底” 与转型焦虑
能吸引美团、腾讯两大巨头先后入局,乐普医疗的“底气” 首先来自其扎实的 “家底”。
乐普医疗(300003.SZ)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覆盖心血管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型企业,业务涵盖医疗器械(占比54.5%)、药品(28.8%)、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16.7%)三大板块。其核心产品包括可降解冠脉支架NeoVas(国内首个获批)、药物涂层球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等,同时布局GLP-1创新药、眼科医美等高增长领域。
但光鲜的业绩背后,乐普的“内部分化” 已逐渐显现。
根据乐普医疗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营业总收入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下降80.37%;扣非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80.28%。
此外,旗下分公司更是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的态势:
作为乐普系最赚钱的子公司,心泰医疗 2024 年全年营收 4.72 亿,同比涨了 44.4%;净利润 2.46 亿,同比暴增 62.22%,;毛利率达 89.8%,增速与毛利率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然而,心泰医疗 70.6% 的收入依赖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而该市场规模仅约 10 亿元,增长天花板明显。仅靠单一产品“单脚走路”并非良性发展路线;
作为此次合作核心的民为生物,虽然承担着“药械协同” 的重任,研发成本高企,但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内部分化的同时,乐普还面临两大“转型缺口”。一方面是 “技术缺口”:其器械业务中,高值耗材挑大梁,但 “器械 + 数字化” 能力薄弱 ;另一方面是 “生态缺口”:尽管乐普已有多款器械通过 CE 认证进入欧洲市场,但市占率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业绩承压与业务短板叠加,正是这些缺口,让乐普迫切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而美团与腾讯的资源禀赋,恰好形成了“对症适配” 的潜在合作基础。
腾讯的“医疗野心” 与技术筹码
腾讯此次入局,并非偶然。
近年来,这家互联网巨头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已从“资本扫货” 转向 “自研落地”,尤其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 —— 截至 2025 年 9 月,腾讯已正式取得 6 张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 “医疗信息化平台 —AI 辅助诊断 — 数字疗法” 全链条,成为互联网大厂中首个形成完整器械产品矩阵的企业。
这 6 张注册证的产品信息及功能已在国家药监局官网公示,含金量尤为突出:
2 张 II 类医疗信息化平台证书:分别为病理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软件(粤械注准 20232211611)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软件(粤械注准 20232210554)。
3 张 III 类 AI 辅助诊断软件证书:包括慢性青光眼样视神经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结肠息肉电子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及肺炎 CT 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可分别实现眼底病变风险评估、内镜视频流息肉标记、肺炎影像分诊;
1 张 II 类数字疗法证书:“腾讯脑力锻炼” 认知功能训练软件(粤械注准 20252210654),采用游戏化设计覆盖六大认知域训练,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辅助康复。
对乐普而言,腾讯的价值远不止资金,更在于其已验证的器械数字化能力与自身需求的精准适配。从腾讯现有产品布局看,其在研发端积累的 AI 算法经验、临床端的诊疗数据管理能力、服务端的慢病干预方案,恰好与乐普在研发效率、患者管理、服务延伸等领域的缺口形成互补。
这种资源匹配不仅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更成为行业内“传统器械企业 + 科技巨头” 联动的典型参照。
从上述内容来看,小编认为,腾讯的目标并非“短期财务回报”,而是通过资本绑定产业场景方,为其已成型的医疗器械产品矩阵寻找更广阔的落地出口,进而在医疗健康领域构建 “硬件 + 算法 + 服务” 的生态壁垒。
行业启示:融资趋势下的创新机遇
乐普与腾讯的合作,恰是 2025 年医疗器械行业融资趋势的鲜活注脚。
根据动脉网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2025H1医疗健康产业融资按细分领域区分,包含生物医药类融资303次、合计119亿美元;器械与耗材类融资358次、合计79亿美元;数字健康类融资269次、合计66亿美元;医疗服务类融资35次、合计8亿美元;医药商业类融资8次、合计约1亿美元。
除了器械与耗材和数字健康交易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5%和57%外,其余细分领域皆呈现较大幅度减少。
以上数据,标志着资本对医疗数字化融合的关注度已进入爆发期。而这一趋势背后,是创新型医疗器械迎来的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
监管层面,NMPA 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持续提速,根据《中国医药报》的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注册的技术指导,已有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7.5%;
技术层面,AI、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降低了创新门槛,腾讯、小米、华为、讯飞等互联网企业的先后入局,对技术转化效率带来显著提升;
市场层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为“硬件 + 数字服务” 的复合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
对行业而言,乐普与腾讯的联动不仅是企业层面的资源互补,更是为创新型医疗器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传统器械企业凭借临床积淀聚焦硬件创新,科技企业输出已认证的数字化能力完善服务闭环,二者结合更能提升临床价值认可度。
后续,在政策扶持与资本加持下,这类“硬件创新 + 数字赋能” 的融合模式,或将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实现 “从跟跑到领跑” 的核心动力。
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注册、上市、融资、落户等关键阶段需专业支持。医疗器械创新网深耕行业,可提供合规梳理、投融资对接、落户规划等解决方案。有需求可扫描文章头部贴片上的二维码加微信,携手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