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护健康的医疗版图上,医疗器械行业是至关重要的拼图。从救命的手术器械,到日常体检的诊断设备,它的每一次创新、每一份营收波动,都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文末附全部上市械企名单)
截止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达187家,较2024年年底增加了3家,分别为: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和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格局在加速扩容的同时,也经历着残酷的优胜劣汰。截至2025上半年,科创板以53家医械企业成为硬科技主阵地,创业板以51家聚焦成长型企业,两者合计占比超60%,形成核心创新集群。
但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是近三年超30家企业终止上市,其中,2024年科创板否决率升至19.3%。
图表1 截至2025上半年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分布情况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格局呈现“科创板攻坚技术、创业板兑现商业价值、港股链接全球” 的三级体系,但注册制下的退出机制同步强化,2024年4月新“国九条”发布后,6月单月即有5家械企撤回申请。
按时间线来看,行业扩张呈现明显放缓趋势:2022年企业数量增至172家(同比增长18.6%),2023年达180家(增速骤降至4.7%),2024年为184家(增量进一步收窄至2.2%),至2025年6月末仍停留在187家,标志着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深化阶段,印证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结构性调整。
图表2 近5年全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数量
▲ 说明:春立医疗和昊海生科分别在港交所和上交所都有上市,故图表1和图表2上市企业数据会有数据差
企业营收
从中国医疗器械上市格局的演变与市场竞争的激烈态势中可见,三级资本市场体系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走向。而已上市企业2024 年的营收数据,则直观展现了这种格局下企业的生存与竞争状态,头部企业的“阶梯式”分布特征尤为显著。
迈瑞医疗以367.26亿元稳居第一,彰显其行业龙头地位,在医疗器械多领域布局且产品竞争力强,营收规模断层领先说明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深厚。
威高(130.87 亿)、迪安(121.96 亿)、联影(103.00 亿 )、新华(100.21 亿)等紧随其后,构成百亿级第二梯队。
营收排名体现行业头部集中趋势,迈瑞引领,多家企业突破百亿,说明行业规模效应显现,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渠道、品牌优势抢占市场,也为行业整合与发展树立标杆。
图表3 2024年全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营收排名Top10
▲ 说明:诺辉健康无24年年报数据,故营收数据的统计是不含诺辉健康
高利润率企业呈现“小而美”特征,与营收巨头形成反差:
脑动极光以162.38% 的超高利润率居首,但头部企业缺席反映出规模与利润率的阶段性背离。
图表4 2024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营收利润率排名Top20
▲ 说明:诺辉健康无24年年报数据,故营收数据的统计是不含诺辉健康
在研发投入方面,迈瑞医疗以36.66 亿研发投入领衔,契合其龙头地位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高额研发保障产品迭代与新技术突破。
联影医疗(17.61 亿 )、微创医疗(15.56 亿)等跟进,体现头部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研发投入与营收规模关联,营收高的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
图表5 2024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Top20
而研发费用率榜单则揭示了创新企业的生存现状。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统计,2024年上市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率为26.81%,较23年上市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率20.58%增加了6.23%。
百心安(1541.62%)、健世科技(343.22%)、楚博医疗(141.08%)等企业研发费用率达营收的数倍,这类企业多处于发展初期,营收规模小但重研发布局,聚焦创新技术(如微创机器人的手术机器人技术),虽短期营收难覆盖研发成本,但为长期技术突破与市场开拓蓄力。
也有企业研发费用率随营收增长调整,如微创机器人2024 年研发费用率降至 120.01% ,反映企业在营收爬坡期,研发投入节奏与业务发展的适配。
图表6 2023年及2024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 Top20
除此以外,企业的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是衡量其市场拓展效率和经营健康度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2024年上市企业平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 / 营业总收入)为21.93%,较23年上市企业平均销售费用率23.02%降低了1.09%。
其中24年企业销售费用率Top20 中,润迈德(127.67%)、堃博医疗(104.41% )等居前,这类企业可能处于市场拓展期,产品需大力推广,或面向医疗机构等 B 端客户,销售环节复杂、渠道建设成本高。
图表7 2024年医疗器械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排名Top20
销售费用率高企反映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在市场推广、渠道搭建、客户维护上投入,尤其创新器械产品,需教育市场、建立品牌认知。
同时,销售费用率与企业发展阶段、产品属性关联,B 端市场为主的企业销售费用率普遍高于 C 端(如医美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模式不同),也体现企业在 “研发 - 销售” 资源分配上的策略,平衡投入才能实现盈利与市场份额增长。
总体来讲,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多重作用下,正经历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截至2024年,行业规模稳步壮大,生产企业营收预计达1.35万亿元。
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内临床需求刚性扩张、出口复苏及政策红利释放:分级诊疗推动基层医疗设备配置升级,2024年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量同比增长27.7%,中高端产品“量质齐升”趋势显著。
同时,设备更新政策逐步落地,国家发改委批复超1100个医疗设备更新项目,为2025年需求释放蓄力。然而,行业仍面临集采常态化带来的利润压缩挑战,IVD等领域受集采扩围影响持续低迷,多家企业营收下滑,倒逼企业加速技术突围与成本优化。
国际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出海从“规模导向”转向“分层策略”。2024年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18.3%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42.6% ,东盟跃居最大市场。
A股医疗器械企业境外收入达813.66亿元,同比增长16.21% ,迈瑞医疗以164.34亿元居首,心脉医疗、汉邦科技等企业增速超90% 。本土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如迈瑞、英科)、并购整合(行业并购交易额增28.6% )加速全球化布局,而政策端同步护航,《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管理规定(修订草案)》拟进一步简化流程,强化国际监管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企业亦深化在华本土化战略,前30大全球械企中26家已在中国设厂,外资医疗仪器领域投资同比激增98.7% ,凸显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地位。
在政策红利与出口复苏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未来,随着头部企业引领技术突围与国际化分层策略深化,我们期待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集采常态化挑战中重塑全球竞争力!
附: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上市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