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医疗健康产业向高质量转型的大背景下,AI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正重塑行业生态。AI技术不仅推动医疗器械研发、审评、生产全链条效率提升,更在临床应用中拓展服务边界,为患者安全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那么如何依托数智化手段破解行业痛点、把握发展机遇?10月23日下午,第八届(2025)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暨医疗器械创新周核心活动之一AI+医疗前沿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行业监管机构、科研院校、产业联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前沿成果、解读政策导向、共话未来趋势。会议吸引了数十名行业代表参与,为AI+医疗领域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
政策护航
AI医疗产品审评审批提质增效
天津市医疗器械审评查验中心质量管理部部长、高级工程师石巍,聚焦天津AI产品审评审批情况及支持政策展开分享。他介绍,天津已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创新特别审查、优先审批、应急审批和落户直通车四张“快速通行证”,将审评时限从120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40个工作日,最快三个月即可完成全流程审批。
针对AI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天津推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机制,在产品立项、设计研发、临床评价等六个阶段提供前置指导。同时,组建专业审评专家库,强化与企业的多渠道沟通,通过微信公众号答疑、法规宣讲培训等方式,精准解决企业注册申报中的难点问题,为创新产品快速上市保驾护航。
产业洞察
数智驱动医疗器械弯道超车
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许佳锐,深入分析了2025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态势及数智化转型机遇。数据显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超8700亿美元,中国市场2023年已达1.27万亿元,近十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3%,远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
许主任指出,人口老龄化加深、政策推动医疗新基建等因素催生巨大市场需求,而数智化成为产业弯道超车的核心引擎。当前医疗器械行业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AI在研发、临床、监管等领域的应用仍处蓝海。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数据基座,整合研发、市场、监管等多源数据,可有效提升行业研发效率、优化监管模式,助力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技术前沿
医用机器人迈向更智能更精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毕树生,详解医用机器人的技术及产业发展态势。医用机器人涵盖手术、康复、辅助服务等多个品类,其中手术机器人因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迫切,成为产业核心增长点,全球市场规模占比达40%。
毕教授表示,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集中在本体机构设计、多模态感知、主从控制等方面,目前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智能化升级。未来,AI大模型与手术机器人的融合将成为重要趋势,在实时图像及力的辨识、手术路径优化、风险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远程操控、虚拟手术模拟器等技术发展,医用机器人将朝着更微创、更灵活、更安全的方向演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生态构建
全链条服务支撑AI 医疗创新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医疗器械创新网运营总监戴婷,分享了AI医疗器械现状、挑战及未来趋势。她介绍,平台依托“一网+一赛”资源,联合近400家创服机构,为AI医疗企业提供从研发立项、临床验证、注册申报到融资招商的全链条服务,已累计服务超4000个创新项目。
针对行业存在的学科交叉多、外包需求大等特点,平台构建了设计代工、知识产权、检测注册等专业化服务体系,更好的推动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未来也将进一步聚焦AI与医用机器人等领域,为产业筛选优质项目、搭建合作桥梁,助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此次研讨会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生态搭建的多元视角,全面展现了AI +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各方专家与企业代表通过深入交流,凝聚了发展共识、拓展了合作空间。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深化、政策支持精准发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AI + 医疗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简称大赛)在科技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自2018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是国内参赛项目最多、专业性最强、行业影响力最大、项目转化落地效果最突出的全国性专业赛事。大赛由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医疗器械创新网牵头举办,今年累计合格报名项目数量达907个。此外前七届赛事参赛项目共5041个,决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项目共计588个,赛后半年跟踪统计融资总额逾80亿元,部分项目后续还获得部委、省市和军队的课题资助及其他各种赛事奖项。大赛有力地助推了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发展和高校医院成果转化,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
大赛总决赛及配套创新周活动(论坛及展览)共吸引超4000余家企业以及创新服务与投资机构参与,包括部委领导、院士、监管和产业界的权威专家及专业人士40000余人现场指导观摩,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知名品牌活动。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