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徐州市卫健委一则停业公示,在区域医疗圈泛起涟漪——沛县嘉华医院申请自2025年9月1日起停业四个月。
这家曾扛起抗疫大旗、被政府指定为“黄码医院”的二级甲等综合机构,为何突然按下“暂停键”?它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困境,又给咱们民营医院管理者带来哪些深层次思考?
嘉华医院前身是郝寨卫生院,2006年改制为民营医院。一路走来,可谓区域社会办医的一颗明星:
挂牌“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沛县院区”,实力受认可;
2017年门诊量18万人次、住院1.2万人、业务收入破亿;
2021年整体迁入新院区,建筑面积达7.4万㎡,设600张床位。
甚至在疫情最严峻时期,嘉华医院被沛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确定为“黄码医院”,专门接收管控区和红黄码人员,成为那段特殊时期的关键医疗支撑。
可就是这样一家有历史、有业绩、有担当的医院,为什么走到今天?
快速扩张+巨额债务,
“停业”背后是民营医院生存困境的缩影
表面看,停业4个月是一次“中场休息”,但细察背后,危机早已埋下:
多起司法纠纷缠身,被执行总金额高达1279万元;
在启动新院区仅两个月后,又马不停蹄上马“医养结合二期工程”,计划再建9万㎡、780张床位;
项目扩张正逢疫情三年,行业普遍现金流紧张,大步流星很可能是沉重负担。
一句员工留言令人唏嘘:“结束了十年的工作生涯,纵有万般不舍,终将挥手告别。”
嘉华医院的困局,绝非孤例。
就在其新院区投入使用仅两月前,仅5公里外,沛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运营——占地150亩、按三甲标准建设、设计床位2000张。一家是底蕴深厚的公立三级医院,一家是奋力成长的民营二级甲等,同一赛道、相近区位,竞争态势一目了然。
而这只是区域医疗图景的一角。根据徐州市卫健委规划:
到2025年,全市三级医院将达27家;
到2030年,三甲医院数量要达到18家;
到2035年,将实现三甲医院县域全覆盖。
政策推动公立医院扩容、升级,是社会医疗水平提升的好事,但也意味着,留给民营医院的窗口期正在收缩。
往期推荐